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资讯 > 正文

为什么电视剧里的反派都喜欢杀鱼?|微速讯

2023-05-20 17:59:00 凤凰网

正在追剧的壹读君|张 艺

最近江湖题材的权谋剧《云襄传》正在网络平台热播,其中的“杀鱼”情节让很多很多剧迷惊呼,《云襄传》里居然也有杀鱼的狠角色!


(资料图片)

图源:《云襄传》截图

剧中的反派角色戚天风在杀河豚的过程中教下属“做事”,向手下传递“取闻聪(角色名)性命”的消息,随后杀手就完成了他的命令。

联想其他电视剧里的“杀鱼”情节,这不禁让很多剧迷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:这年头杀鱼的都有点狠在身上,厉害的反派都杀鱼。

图源:影视剧截图

那么为什么电视剧里反派都喜欢杀鱼?杀鱼有什么特别的隐喻吗?

影视剧中的“杀鱼”名场面

这年头,不会杀鱼都做不了反派。

《云襄传》中的反派戚天风是掌控整个漕帮的帮主,得知自己与盐监严骆望勾结的证据被贴到了洋州府衙门口时,担心这是自己在狱中的对头闻聪的布局,为防止出现更大的麻烦,便下令杀死闻聪。此时,戚天风打捞起一条河豚,去除鱼皮、摘掉内脏,切下鱼眼,每一个步骤都可谓是行云流水。

图源:《云襄传》截图

《九州·海上牧云记》里的反派人物南枯月漓心狠手辣,亲手杀死了鲛族首领湄音(真身是一条鱼)。为了突出这个反派角色的狠毒,导演将画面切换到了一条鱼在案板上被宰杀的场景,再配上南枯月漓一句“杀鱼,不就是应当开膛破肚吗”的台词,让人脊背发凉。

图源:《九州·海上牧云记》截图

不止是古装剧,在现代剧中,杀鱼也是反派的必备技能之一。

《狂飙》里的黑恶势力头目高启强,在发家前是一个在鱼档默默杀鱼的鱼贩子,其“杀鱼”的隐喻也贯穿整部电视剧,并在后期将“杀鱼”作为指派杀手杀人的暗号。

图源:《狂飙》截图

而接替高启强鱼档的陈金默,表面是在菜场杀鱼卖鱼,实际上也是高启强培养的杀人狂魔。

图源:美团 丨 离不开鱼的“老默”

《刑警队长》里的刑警顾铭从菜场鱼贩郝银山杀鱼的过程找到重要线索,最终在种种证据下印证了郝银山就是杀人凶手。

“杀鱼”怎么会和反派联系起来,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?

“杀鱼”的文化内涵

“鱼”这个意象,一开始和“恶”其实扯不上什么关系。

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内涵丰富,象征富足、向善、吉庆有余,同时被赋予福、禄、寿的美好意蕴。即便是杀鱼,也被视作一种祭祀仪式,意在祈求神明保佑家庭平安。在苗族文化中,甚至还有“杀鱼节”,为的是来年民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

图源:图虫创意

然而随着鱼文化的逐渐发展,本义原泛指荤腥之食的鱼肉,后续又重新引申出新的含义。鱼肉在很多古书典籍中开始指代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下层百姓,带有被欺压残害之义。

首先,鱼肉指的是受侵害和受欺压的人。
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,何辞为?”

《资治通鉴·晋惠帝太安二年》:“吾属前已残暴蜀民,今一旦束手,便为鱼肉”。

后来人们就用“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”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,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。

其次,鱼肉还可以指用暴力欺凌和任意残害无辜的人们。马王堆汉墓帛书《战国纵横家书·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》就写道:“臣止于勺(赵)而侍(待)其鱼肉,臣不利于身。”《汉书·灌夫传》也有相关表述:“太后怒,不食,曰:‘我在也,而人皆藉吾弟,令我百岁后,皆鱼肉之乎!’”

这两句古文就通过“鱼肉”来传达欺凌和宰割的行为动作。

除了鱼肉本身含义的转变,“杀鱼”也由祈福祝愿转为不祥的征兆。

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记载了“始皇射鱼”的典故。秦始皇求仙途中用弓箭射杀了一条大蛟鱼后就生了一场重病,不久便去世了。

民间也流传着类似的故事。相传唐朝的崔道枢在水井中发现一条真身为雨龙的金黄鲤鱼,和表哥韦大偷偷做成菜吃掉后,韦大生病暴毙,崔道枢所有的官爵都被除名,他的寿命也减少到原来的一半(40岁)。

除了古籍中的一些记载,我们今天所说的“杀鱼”也不是什么好事。

杀鱼是一个网络词语,表示对他人实施诈骗行为。一定要小心网络上的“杀鱼盘”。

“杀鱼盘”:以帮受害者找回被骗钱财为诱饵,利用受骗者急于找回被骗的资金为诱饵,对受害者进行二次诈骗。

从这个角度看,电视剧中的“杀鱼”取的就是“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”之意,杀鱼者指的就是占据较高阶层和地位的人物,鱼指的就是任人宰割毫无还手之力的弱者。

影视创作中的“杀鱼”隐喻

韩国电影《雪国列车》里有一个镜头,就是斧头帮在截杀革命者之前在杀鱼。导演奉俊昊曾表示,杀鱼的片段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,鱼的出现突兀怪异,为了暗示即将爆发一场血战,就用杀鱼来营造陌生的血腥感并反映人性的丑陋残忍。

图源:《雪国列车》截图

电视剧《他是谁》在预告中为了渲染恐怖氛围,加入了一段杀鱼的场景,让人在看剧前就产生“这部剧也有杀鱼大佬”的感觉。

用鱼来烘托环境和渲染氛围只是一方面,其实在影视创作中,导演经常会通过动物来隐喻人物角色的性格和命运等。

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》中提出了“概念隐喻”理论。该理论认为,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。随后学者Kövecses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解释动物隐喻。

动物隐喻就是先将动物赋以人类特征,再将这些特征重新用于描述人类。

案板上的鱼传达出来的是“板上钉钉”的确定性:无法动弹,也无力改变现状,所以用来隐喻弱小的群体十分恰当;另外由于杀鱼这个行为需要勇气和魄力,杀鱼者的这个特质也能突出角色的冷酷残忍,杀鱼无数也从侧面传达出反派杀手杀人如麻的角色设定。

此外,从鱼本身的特点来看,也在诠释为什么杀鱼的人都有点厉害在身上。

《大戴礼记·子张问入官篇》的“水至清则无鱼”一句反映出,鱼类想要在自然环境中存活,需要相应的环境掩护和生存“心机”。这种“心机”反映在人身上就是多疑且戒备心强。因而反派常常是幕后始作俑者,掌握着“生杀大权”,这也决定了他们总是躲藏在暗处,需要其他人做掩护,这就与鱼的“心机”不谋而合。

所以,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反派不是杀猪宰羊的屠夫,而是进军水产业的“渔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