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全国生态日」关岭自治县:“三线”同抓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
(资料图片)
关岭采用喷灌技术种植花椒。张赛 摄
近年来,关岭自治县以建设“生态关岭”为切入点,以产业“发展线”、生态“保护线”、农民“致富线”为主抓手,推动石漠化治理取得新成效,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。走出了一条产业“治”石、技术“治”石、干群“治”石、群众受益的石漠化治理关岭模式,该县石漠化面积从2015年度666.9平方公里减少到2020年的254.9平方公里,石漠化面积减少412平方公里,石漠化率从2015年45.42%减少至2020年17.36%,减少了28.06个百分点。在2021年获评全省四个“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”之一,及全省第一个“南方典型草原生态保护示范区”。
坚持多样治理,抓实产业“发展线”。坚持以“林”治石。一方面,针对不同区域石漠化严重程度和土地性质,采取退耕还林、国储林、植树造林、封山育林、民兵义务植树等措施“引林入山”。在25度以上陡坡地选择优质、抗旱、抗寒、抗病虫、适应性强的林木品种进行种植,在全县海拔1200米以下的公路沿线、北盘江沿岸等种植以花椒为主的经济林。另一方面,充分利用土石山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和林地资源“引金进林”,发展林禽、林菌、林草等林下经济产业,实现林下生金,有效改善林地生态环境。目前,全县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18万亩。坚持以“草”治石。大力发展饲草种植,在北盘江沿线石漠化严重的区域通过“坡改地”方式,种植皇竹草、紫花苜蓿等牧草15.5万亩,仅2021年,完成人工种草4.1万亩,草原改良0.95万亩。对可利用天然草山草坡进行改良,不断改善草地环境和草群结构。在全省率先为草原上保险,开出全省第一张保单。坚持以“药”治石。抢抓全省唯一一家“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”契机,积极与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、中华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中药材专委会开展中药材产业深度合作,全力打造云贵高原道地药材集散中心,并于2023年6月24日成功开市。在土地石漠化程度不同区域,选择适合的种植模式和优势品种,采取“药+药”“林+药”“粮+药”等立体生态种植模式,建设黄柏、天门冬、决明子等10余种道地药材种植基地15万亩。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基地33个,药材产量达0.36万吨,实现石漠化治理同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。
群众搬石造地种植花椒。张赛 摄
全面系统管护,抓牢生态“保护线”。加强左右协同,确保种得准。印发石漠化监测实施方案,组织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石漠化调查监测,全面摸清全县石漠化土地现状及其动态变化情况,形成调查监测报告。加强内外结合,确保种得好。采取“土洋结合”方式,将“土秀才”“田专家”组织起来,以实际操作示范引领,全面带动广大农户提升种植和管护技术。加强上下联动,确保护得好。建立县、乡、村三级林长体系,设置三级林长278名、公示牌179块。建立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,全县1155名生态护林员、13名村级监督员和林长共同组成“一长两员”队伍,覆盖到每个网格,并常态化开展巡林,2022年,完成三级林长巡林1720次,切实做到山有人管、林有人护,不断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效。同时,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森林资源保护,形成县、乡、村、监督员、护林员、群众“六级联动护成效”的局面。
强化利益联结,抓紧农民“致富线”。入股分红“联”得长。在石漠化治理中,将花椒、牧草等产业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,以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,有花椒、牧草等基地的农户可“携基地入股”,与合作社签订协议进行管护,最后由公司按照市场价进行保底收购,在购销中赚取的利润,按“73”分配机制(即农户70%,村集体30%)进行分成。截至目前,覆盖农户接近4万人,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。订单种植“联”得紧。在中药材发展中,采取“企业+合作社+家庭农场+药农”发展模式,由龙头企业提供种子、农资、技术等,农户投入土地、劳务后按公司或合作社的生产技术标准参与种植,最终由公司保底收购,共同打造企农融合利益共同体。截至目前,全县共有中药材龙头企业4家,吸纳县内30余户种植大户、15个家庭农场、19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中药材种植。基地务工“联”得稳。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发展模式和“土地流转+基地务工”的形式让村民实现“双收入”,每当基地有活,会优先考虑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和当地农户进行务工,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。
图文来源 贵州省林业局
编辑 游正兰
二审 方春英
三审 黄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