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资讯 > 正文

为什么南方患脑中风的偏少,而北方却有很多?究竟是哪些原因?

2023-08-09 19:50:26 互联网

今年5月底,医学新试点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中风的最新研究,以中国百万数据库中14万多例个体的基因数据、特异性多基因风险模型为实验材料,通过模型搭建和评估分析发现:

研究材料中的人群分布全国各省,而中风遗传易感性显示北高南低。

也就是说,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容易中风。之前曾有”南橘北枳“的说法,橘子种植有南北差异,怎么南北方人在中风方面也有如此差异?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

(相关资料图)

一、在中国,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容易中风?

中风,又称”卒中“,是一种以猝然昏倒、口角歪斜、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,主要包括缺血性中风、出血性中风两种。中风可能伴随其他并发症,具有较高的致死率、致残率和复发率

据国家健康委员会披露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大约180万人,其中85%中风病人年龄在50岁以上,并以每年8.3%的速度增长。2030年我国预计中风人数将达到3100万,因此中风被称为中老年人的“头号杀手”

面对对庞大的中风群体,已有多项研究对此开展,其中2022年底,在《柳叶刀》中刊登了关于中风人群患病率的研究。该研究选取了2013-2019年时间段,跨越227个城市,分析423万居民的相关数据,结果发现陕西、山东和新疆的中风增长率最高,而湖南、上海和广西涨幅最慢

同样,外国研究团队通过大数据库研究我国30个省份的中风人群数据,结果发现:

以秦岭-淮河为分界线,中风遗传易感性也表现为北高南低。

也就是说,相比南方地区,北方地区人群患中风的风险更高。以上各项数据都表明,北方中风增长幅度和患病率都远超南方,北方人群成为中风的“偏爱人群”

二、为什么北方人更容易中风?或与这3种因素有关

依据中风的患病人数和增长幅度,我们可以看出北方人群的确是中风“高危人群”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,南北方的自然环境、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相差各异,在这些不同中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北方人群中风的高发性呢?

1、体重指数(BMI)

体重指数(BMI)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,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分型标准,其计算公式为标准体重(千克)÷身高(米)^2。通过数值大小可以很好反应正常成年人的肥胖程度

当BMI在18.5~23.9为标准体重,若数值≥24但<28为超重,≥28则为肥胖。

以BMI值为评判标准,2017年,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发布《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》显示:北方地区肥胖率明显高于南方。在超重率上,大部分北方省份的超重水平也是高于南方

显而易见,北方更容易出现肥胖人群。

对于肥胖人群而言,脑动脉可能出现过多的脂肪质和坏死组织凝集形成粥样斑块,使大脑血管变得又硬又脆,在高血压作用下会发生血管破裂,引起脑出血,严重的会危及生命

有研究发现,肥胖者血液中的组织纤溶激活抑制因子也比普通人高,这种因子使血栓一旦生成,就难以溶解。所以肥胖患者又更容易导致脑血栓形成,也就是脑梗塞。

2、血压

高血压是中老年人最重大的健康问题之一,在《中国高血压防治清单(2018年修订版)》显示,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出现北方多于南方的特点。该结论同样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得到印证:北方地区的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

而高血压,正是诱发中风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高血压患者的动脉血管较正常人而言会变厚或变硬,官腔变细。当血压骤升时,有的患者血管内会形成血液涡流,严重损伤血管皮细胞,无法维持人体正常血液循环进行,同时无法分泌抗凝物质,使血管出现血栓引发中风。

再加上有研究发现,高血压患者患上中风的几率是正常人的7.76倍,而70%—90%的脑中风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。因此,不难看出北方人群罹患中风的几率会较大一些。

3、饮酒相关

因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人文环境,南北方的饮酒习惯和爱好不同,单从喝酒的种类和每日饮酒量就能看出差异。

北方人喜欢清香型、老白干型为主的高度酒,而南方人喜欢喝黄酒、米酒等绵柔型酒。据有关统计,全国日均饮酒前十强中除湖北、江苏、安徽外,基本上都是北方省份,而前三强分别是山东(83.1ml)、河北(52.6ml)、江苏(48.3ml)。

所以,北方人因长期大量饮高度酒,罹患高血压、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会高于南方人。

三、上了年纪的老人,该如何预防中风?

中风,作为中老年人的“头号杀手”,预防和早期发现临床前期的症状具有重要的意义,所以中老年群体要对中风提高预防和前瞻性认识。在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:

1、减轻体重

根据BMI数值,中老年人处于肥胖状态时,需要制定科学的减重计划,严格控制每天摄入的总热量,选择高蛋白饮食。因为基础代谢减慢,需要减脂增肌,可进行适量的运动增长肌肉,让基础代谢维持在较好的水平,同时能够防止肥胖症和体重后的反弹,最好将BMI值控制在<24kg/㎡

研究发现,每天锻炼30分钟、减重的措施,可将中风总体风险降低25%,缺血性中风风险降低36%。

2、控制血压

中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是:生活方式干预结合药物治疗,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制定合理的降压治疗计划

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,包含上述减轻体重,同时要补充钾盐等,而且采用药物治疗过程中要遵循用药宜小剂量。

如果能够有效控制血压,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将会大大减少、中风发病率会降低25%~30%心肌梗死发病率会减少40%

3、合理饮食

中老年人要预防中风应,在日常饮食中多摄入富含抗氧化物质、降血压、降血脂和降低凝血风险的食物。如:富含w-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、深色蔬菜、坚果、全谷类、低脂奶制品、富含钾的蔬果。其中,富含钾的水果有香蕉、柑橘类、猕猴桃,对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有帮助。

在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下,还要保持较好的生活习惯,戒烟、限量饮酒、规律作息等。

做好以上3点,中老年可以有效降低中风的风险,但是不能完全规避。根据临床经验,有的患者在发生中风前,身体会发出提前发出预警信号,医学上称为中风前兆,也被称为小中风。可是小中风后,患者是否会继续发生中风呢?

拓展:小中风后,发生中风的概率有多大?

小中风,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,它是由于局部脑实质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陷。患者虽然有中风的症状如:瘫痪、嘴角歪斜、跌倒等,但是症状持续不会超过24小时。最可怕的是,小中风无法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相关病灶。

患者发生小中风后,随着症状的快速消失,患者是否属于康复痊愈状态,是否可以继续高枕无忧的生活呢?

通过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,即使小中风患者没有发生明显的梗死,也可能同样存在神经元损伤,而这种损伤可能与持久性脑组织损伤有关。因此,有科学家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不存在,应被视为“缺血性卒中”,也就是中风。

近期,哈佛医学院和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等机构,对上万人66年的随访数据分析后发现:

435名小中风患者中,有130人在后期发生了中风,发生中风的时间大致在小中风后的1.64年。

同时,发现经历过小中风的人,长期中风风险是其他人的4.5~5倍。所以患者小中风后不能存有侥幸心理,应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尽快进行康复训练,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避免发生二次受伤。

参考文献:

【1】《北方人更易中风,环境和药物的影响远大于遗传》| Qiya Huang,Xianmei Lan,Hebing Chen,et al.|2023.05.21

【2】《2013—2019年中国中风患病率的研究》|Wenjun Tu, Yang Hua,Feng Yan, Hetao Bian, Yi Yang, Min Lou et al| 2022.07.30

【3】《严格意义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不存在》| Eatston J.Donald , Claiborne S. J|2022.02.11